第514章 成立技术学校的想法

下载APP

第514章 成立技术学校的想法

  大年初一。

    镇上的邻居熟人上门拜年,明显比以往增多了。

    其中,不少跟赵晗父母是老邻居老熟人。

    意思也是很明显,试图找关系到赵晗名下的企业找一份体面的工作。

    一口拒绝显得太过于绝情。

    随口答应也会带来一些滥竽充数的走后门的人,败坏公司的招聘风气。

    对此,赵晗把任务布置给了陈文文,并联系镇上,把镇上原有的一所中专技术学校,改名为“文静技术培训学校”。

    因为,镇上有一家中专原本就是一家民营的外地老板承包经营的,本身有挖掘机、烹饪两个专业。

    但长期以来,招不到学生,早就凉了。

    赵晗联系到周红星镇长,以这个镇上里理论上存在的技术学校的,重新运营起来。

    原本这种技术学校,做不好的原因是只教技能,却并未有稳定的就业岗位安排。

    职业技术学校本身的卖点,其实就是包分配工作。

    其学的技能主要是实用的技术,跟用人企业配套。比如,有些工厂,缺乏技术工人,专门找对应的学校,出教材甚至是工厂出师资,培训出来的合格学生,会送到定点的企业。这种培训,基本上缺什么工种,培养什么类型。

    以前,不少工业企业,都是有配套的这种技术学校。早些年七十年代八十年代,技术学校是很吃相的,原因就是技术学校,毕业后又是包分配工作。而且当初的工人,工资待遇方面不低,且,社会地位可比现在要高多了。

    但随着市场化改革之后,技术学校也渐渐市场化。不少原本的企业配套的技术学校,弄的四不像,甚至,背上了学下成绩差,才会去读技术学校的坏名声。

    渐渐导致了国内的职业技术学校体系,出现了一些倒退现象。

    但本质上,技术学校是很好的体系。

    比如,德国的技术学校培养体系就很健全,不见得很多人非要读大学,学技术,做蓝领工人,其实薪资未必很差,就业稳定性也超过大学。

    结果这些年,国内大量的学理论的大学数量大增,技术类的学校,不仅仅数量减少,而且,因为对技术学校歧视,导致招不到优质生源。

    后来很多所谓就业难,本质上,就是一味的上大学,人才拥挤在狭窄的赛道进行竞争。

    但是,有些实用性和经验性的技术工种,却是因为缺乏人愿意从业,出现了极大的人才缺口。

    “周叔!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技术学校我们作为一个非盈利机构。

    不收取任何学费,严格的进行教学管理,对学成毕业的人才,安排到具体岗位去实践。

    如果,胜任就纳入我们文文静静科技公司旗下企业的正式员工。”

    赵晗表示说道,“文文静静科技公司旗下去年已经把最低到手工资上调到1200元,今年计划上调到1600元。

    以后,大概每年都会上调最低工资。

    但我们,只要技术学的好的,不要混子!毕业后,还是要考试,才能入职公司。

    如果,本镇的年轻人比较争气,学的比较好的人才多,那么,我们甚至可以在镇上投资,直接在本镇就业,工资待遇是接轨本公司的各大子公司。

    这一点,镇上可以宣传一下!”

    “感谢小赵总,对本镇的帮扶!”周红星不由真心表示说道。

    设置课程包含,计算机编程、家电维修、厨师、网店运营、网文写作等等多门实用的技术。

    这些技术最短可以只学三个月,最长则是三年制的中专。

    在跟镇上讨论了这个技术学校的设立之后,赵晗把具体负责学校的筹备工作,交给了陈文文。

    “别的中专是浑水摸鱼,我们要采取专业严格的技能培训教育!”

    赵晗对陈文文表示说道,“比如,计算机编程相关的专业,我们不仅仅对标本科教材,而且,要跟工作实际需要的技能一致。

    如果学成了,通过技能考试,对其一视同仁。不会因为其中专毕业的,就歧视,反倒是有些人才,可能学校考试因为种种原因没考好,学历很差的,但若是相关的某个技能,有一定水平,可以加入到公司。

    以后,有谁走后门,就让其到文静中专去培训,拿到课程毕业证书后,可以给其安排入职的考试,考试通过可以入职。入职后的员工,剔出掉学历。只看表现,忽视其过去的学业成绩。”

    陈文文点了点头,说道:“好!我知道了!”

    “开设技术学校,其实,我一直有这个想法。这对我们人才队伍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赵晗表示说道,“过去只看学历,名校毕业的,确实能省心省事,学历背景可以筛掉很多不适合的人。

    但学历高,不见得在实践中,也能发挥出水平。尤其是,有些岗位学历高的,未必能那个耐心一直干下去。

    比如,写代码最基层的,高学历的能一辈子写代码吗?

    很多清华北大的,写代码能力不弱,但却不甘于一直在基层党码农,干不了多久,逐渐就成了管理层,甚至会逐渐脱离一线写代码和技术岗位的工作,站在更高层的领导视角。

    而有些专门写代码的,学历未必高。

    但不影响人家真的把这门手艺学精了。

    这种基层的,一直扎实的写代码的技术人才,其实也是需要的。

    或许,他们学历不高,没有更高的跨学科能力,吸收知识的能力也距离那些名校的有差距。

    但是,如果他一直只会这一门手艺,其实,干久了,手艺本身未必就比那些名校毕业,很快就不写代码的那些码农弱。”

    陈文文点了点头:“高学历的人才,要么有些是早期刷题,考了高分名校,后续成长空间不见得真的是天才。

    也有一些,真的是天才,却未必会有耐心持续的打磨技术,想要不断向更高领导层岗位上靠,是正常的。

    我们确实,缺少那种能耐心的在基层,一直写代码的。”

    各种一辈子在基层干的,什么寿司仙人、代码仙人、服务仙人、焊接仙人,一方面是阶级固化,没有上升空间,只能一辈子在某个岗位持续的干下去。

    另一方面,一辈子从事特定的工作,有时候工作经验的积累,确实比一般人要强的多。

    很多行业或许是靠着天才开创的行业,而行业持续存续和发展,其实是靠着很多一辈子从事行业的那些不是那么杰出的基层从业者支撑的。

    就跟打江山,是最优秀的天才。但是打江山之后,守江山的那些基层人员,其实也是很重要的。

    一直在某个岗位长期干下去和高学历有野心,两者是相悖的。

    所以,赵晗考虑去搞技术学校,培养专精人才,其实,也并不是突发奇想。

    而是,后世很多大企业,最终都发现,如果到一定程度,完全靠市场招聘,各种高学历和高端人才,固然是不缺的。但是,那种基础人才,却是会比较稀缺的。

    自己培养那种掌握技术的基层员工,其实对于增强企业自身效率是很有帮助的。至少,企业可根据需要,来培训人才。

    “网文写作怎么培训?”柳梦程突然问道。

    “其实,培训不了,主要靠着市场机制发现。”

    赵晗笑道,“所谓培训,只给培训3个月。少部分讲网文行业的市场规律和常识。

    比如,介绍网文的历史,题材发展,以及市场特点就是迭代快。

    以及,教扫榜和练笔技巧。

    本质上,还是多看多写,适应时代。

    单纯的给理论,是教不出大神作者的,写出了好作品,都是自己的能力。

    给3个月培训,本质上,就是开始引导效率的看书扫榜,总结一些时下热门书的题材和卖点。

    然后,就是自己写开头,如果能掌握热门题材的卖点,并写出一个能通过静静阅读网签约的开头,那就及格了。

    如果……写不出来,达到签约标准的。

    未必证明其以后不能写出及格的作品,但大部分研究网文热门题材,三个月内,不断的写多个开头,一个开头都过不了稿,那,肯定是能力有欠缺,至少是写开头的能力不行。”

    “写开头不行,未必后面不行啊?毕竟有些书,就是慢热。”柳梦程不由唱反调。

    “你,我,现在是自带流量,写个就算是很平庸的开头,也会有读者愿意继续看下去的,所以,不需要考虑这些。

    但是,所有的没有名气的作者,其实,开头能不能快速的吸引读者入坑,是决定生死的。”

    赵晗表示说道,“技术学校里三个月短期免费培训,本质上,就是以编辑审稿的模式,给这些学员,不断的看开头。

    里面老师,也会是网站的编辑,轮番到技术学校里面进行教学。

    相当于,学员会被告知,编辑是如何看待其稿子的,反馈速度快,且,有天赋特点,比如文笔好,或有创意,又或者写作快,都能最快速度被发现挖掘,不会隔着互联网,不太容易了解到作者的真实的水平。

    这种高强度的帮扶,其实……比很多直接投稿的作者,已经是有更多资源倾斜了。”

    后世的各种互联网卖课,其实大部分都是坑货。

    各行各业遇到卖课的,涉及到自身专业时,基本都觉得那种卖课是无用的。

    大部分就是随便把一些业内能搜集到免费分享的资源,打包成花钱购买的课程。

    而很多这类课程,全部理解也就相当于初步了解行业是怎么回事,跟自己是否掌握技能,能不能端起这门饭碗,没有半毛钱关系。

    很多学成各种所谓课程,大部分都会眼高手低,觉得自己了解了一堆行业的有用的没用的知识和技巧。

    结果……想要具体做行业内的工作,还是没用。

    本质上,是有些工作实践大于理论。

    比如,网文写作、绘画、配音之类的,这类的工作,并不是你掌握理论课程能解决的,很多是靠着天赋。

    这类培训不了,非常吃天赋的行业,人才不是靠着教学培训,而是靠着,市场发现!

    但是,也有不少工作其实可以通过勤学苦练能掌握技能的,比如,烹饪、挖掘机和写代码,甚至是电商开网店的运营工作。

    文静技术学校按照正规的中专课程培训,教材方面其实比较好弄,国内一堆的技术学校,里面有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人才和教材,都可以挖角过来。

    至于,更多的新的岗位,更多看实践,技术学校采取短期培训,主要是介绍一下行业,把行业成长积累的方法介绍一下,剩下主要看天赋了。

    比如,写网文这种,即便是把所有网文的常识都一股脑灌输,不能写的还是不能写。

    至于有天赋的,能够稍微了解一下规则,就能写了,这绝对不是培训的功劳,不是什么师傅领进门的功劳,更多就是具备这种潜力,给机会试错,结果试出来了。

    而以后这个技术学校,也会持续的采取因材施教,很多短期的培训,就是介绍行业,职业的要求如何,然后,就是自己摸爬滚打,行就是行。

    以后这类专业,赵晗甚至准备加入一些摄影、导演和表演之类的,中专或是短期培训的证书,学历上自能跟国内的几大艺术学院比。

    但是……找一些港圈里面的技术人才,教一些实践干货,再砸钱练手,将来即便是不能拍电影、电视剧那么高大上的,培养一些直播人才、视频自媒体制作人才或者是直播人才,其实还是可以的。

    基本上,这种职业学校的特点,赵晗是决定好彻底的根据需要,打提前量的培养人才。

    比如,以后的那些网红,赵晗可以用职业技术学校来流水线生产,有才能的就红了,没才能不能适应扑了也是尽快承认没天赋,换一个其他方向再去试错。

    不少短期培训,其实就是给一些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天赋的年轻人,逐个尝试技能。

    比如,觉得自己可能是个作家,于是,尝试一下写网文,不行的话,证明其想多了。

    然后,再可以试错当网红,或其其他,再特么不行的话,学绘画,或写代码。

    真的还是不行,那么,也许,维修家电、开挖掘机或是学烹饪之类的,才是其归宿。

    逐个试错,一直试出其天赋才能,这其实才是对人力资源,更好的利用。

    找到对某个方向有天赋的人才去做这份工作,肯定是比没有天赋的人勉强去做,事半功倍。

    

    

上一章 下一章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

字号

A-

A+

主题

护眼 旧纸 桔黄 纯黑 实木 淡紫 浅灰 灰蓝 暗灰 蜜色